有关围棋的起源与历史,史学家叶文宪在其专著《话说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一说作了专门探讨。 叶文宪认为,过去称尧为了教儿子丹朱而造围棋的,不能视为信史。史籍中关于围棋的zui早记载是在春秋时期。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zui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孟子同时代 的人,也可能是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围棋的“*”。出现 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会只有一人,可惜的是春秋战国延续了五百年,只有他一个人留 下了名字,这也是后人知道的*位围棋高手。 叶文宪经考证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不仅有许多像弈秋一样的棋手,而且还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的“攻劫收放”、“举棋不定”等成语均取材于围棋。“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句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 个成语也是和围棋在一起的。zui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下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 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必输。“举棋不定”四个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 们的常用语。 朝代变迁围棋越来越复杂 围棋zui初不是十九道,据说是十七道,还有说是十五或十三道的。原始社会的初级围棋,经过漫长的发展,棋盘的路数不断加增,变化益 愈繁复,才zui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十九道。 据史书记载,西汉宣帝刘询当太子时就十分喜好围棋,即位后还常常与民间棋手陈遂下棋,但是当时的围棋盘和现在不同,三国时魏人邯 郸淳在《艺经》中记到“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咸阳汉景帝阳陵的南阙门遗址发掘 出一个西汉的陶制围棋盘,该围棋外观略有残损,呈不规则五角形,棋盘两面均有阴刻直线,虽然与今天的棋盘有所不同,但是已经相差不大 了。阳陵的南阙门出土的这件陶制棋盘是用一块普通的铺地方砖加工而成的,盘面的纵横线条刻划得也很简略、粗糙,这表明这个棋盘虽然出 土于*陵园,但显然不属于*之物,很可能是守陵人信手刻制而成,以供闲暇时娱乐所用,这是迄今所见时代zui早的围棋盘。它证明两千 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遨游于“黑白世界”,而且围棋不仅是贵族阶层的游戏,也已经流行于类似于守陵人这样的平民百姓之中了。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望都东汉壁画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盘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盘面线条也是纵横各十七道,围棋 盘的变化大概发生在魏晋时期。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隋朝张盛的墓,此棋盘为正方形,高4厘米,盘面每边长10.2厘米,盘面上刻画许多 小方格,纵横各十九道,这是迄今发现zui早的十九线围棋盘,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带有方形底座的木围棋盘,底座每边有两个壶门,制作颇为讲究。这件棋盘的盘面有 纵横线各十九道,围棋的棋盘变得越复杂,能下的棋子越多,博弈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就越强。三国以后史书上记载的名人棋事越来越多,在新 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屏风上还发现过仕女弈棋图,说明唐代围棋的普及。随着围棋的普及还出现了专门记载棋局的棋谱,现存年代zui 早的围棋谱是宋徽宗时棋待诏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 辽代围棋反映民族大融合 朝阳博物馆珍藏的这副围棋,是1967年5月,在朝阳市纺织厂大门南约40米处的一座辽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名叫常遵化,辽圣宗统和二十 五年(公元1007年)被授辽西州刺史。这副围棋是在常遵化墓中的一件陶钵内发现的,共372粒。棋子共分黑白两色,各为186粒。棋子呈扁圆 形,大小不太一致,小的直径为1.6米,大的直径为1.8米,经鉴定,棋子为玛瑙石磨制而成,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围棋子中保存较好的。无* 偶,在赤峰辽墓、朝阳北塔天宫中均发现过辽代玛瑙围棋,说明这一时期围棋游戏在当时的普及与推广。 创建辽王朝的契丹族是塞外民族,擅长弯弓走马,狩猎游乐,对围棋这样的智力游戏如此迷恋,说明契丹族汉化程度的加深,中原汉文明 对契丹族的影响已深入到辽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